60 多歲二次創業 夫妻倆中年轉行傳承台味 20 年|和興號鮮魚湯

座落在台南林百貨附近的和興號鮮魚湯,有著木頭桌椅,和印著一條大魚的白色仿磚牆面,裝潢簡約不失趣味,被許多人形容很文青,不說還以為老闆是個年輕小伙子,取個復古的店名來吸睛,沒想到登門拜訪,才發現完全超乎我們想像。

那天,太太王惠慧穿著簡樸高雅,正熱情地招呼我們,而先生吳朝榮則剛從廚房裡出來,圍裙還沒拿下,雖然兩人都戴著帽子,但依舊藏不住有些灰白的頭髮,眼神裡更透露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歷練與溫柔,原來,和興號鮮魚湯是兩人在六十多歲時二次創業的成果,而這間店的起源,要回到二十多年前說起。

從小吃到國宴 和興號鮮魚湯用味道守護台灣

攝影:林冠良

中年拼轉行 從外行人到行家

原本做外銷貿易的吳朝榮,因為面臨產業外移,不得不另謀出路,他想起小時候在台南沿海長大的日子,每天飯桌上都有新鮮魚湯,質樸的味道令人想念,於是他決定和太太一起開店,沒有餐飲經驗的兩人,從挑魚、煮湯、買設備到選址通通自己摸索,籌備半年後,1999 年在台南公園路上開店,店一開就是十三四年。

日子雖然安穩,二人卻不斷思索該如何有所突破,卻沒有任何頭緒,恰好孫子也出生了,於是決定先收起店面,把重心放回家人,不過收店不代表停下腳步,王惠慧開始了她的「練功」,不僅跑到咖啡簡餐店打工一年,還幫兒子經營無菜單料理餐廳「小滿食堂」,把累積十幾年的餐飲功力發揮得淋漓盡致,除了每兩週就換一次菜色,還學著接見總統夫人等政商名流,做到讓小滿食堂有「小國宴」的暱稱,「我是用辦台南人國宴的心態來做這件事,讓客人在這裡嚐到和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不一樣的東西。」王惠慧驕傲的說。

從小吃到國宴 和興號鮮魚湯用味道守護台灣

第一間店收了後,王惠慧依然繼續磨練餐飲技能。(攝影:林冠良

十四年老店 改頭換面重新出發

王惠慧練的功沒有白費,2017 年,夫妻倆決定再出發,回憶起當年的經驗,夫妻倆不僅要讓食物品質一如往常,用餐環境則要更舒適,於是找來自家兄弟姊妹合資,選在觀光區開店,前有林百貨、左鄰美術館、右有孔廟,有了這麼好的地點,整體形象更不能馬虎。

他們請了專業的餐飲顧問公司來設計整體視覺,光 Logo 就著墨許久,而店內形象除了用上木質桌椅、大片仿磚牆面、黑白為主的簡潔色調來讓視覺更年輕之外,還運用漁網、塑膠魚籃和魚造型的萬用袋等元素來加強「鮮魚湯」的主題性,就連筷子的筷套也做成詩籤,就是要帶給客人各種驚喜,「我們希望這間店能成為台南的飲食代表之一。」王惠慧說。

一碗一碗煮 讓客人像回家吃飯

環境變了,味道卻始終如一。吳朝榮培養多年的早起習慣早就不需要鬧鐘,就算寒流來,依舊每天清晨四五點去魚市場挑魚,親自掌握漁獲品質和數量,如果遇到客人比較多的年假或特殊節日,還會提早到半夜一兩點就開始準備。魚湯也依然和以前一樣一碗一碗煮,按照客人的口味來調整用料和鹹度,而且為了保持鮮度,當天買的魚,當天就得用完。

也因為堅持住品質,所以有不少客人從前一間店就持續光顧到現在,更有人天天上門,「有的人上了年紀,可能沒老伴或是小孩在外打拼,所以一個人生活,對他們來說,不求豐盛、只求健康,只要一碗飯、一盤配菜和一碗魚湯就滿足了。」再加上餐廳有人、有溫度,比起在家一個人對著電視機吃飯,要來得溫暖許多,這件事不僅帶給夫妻倆動力,更恰恰符合和興號鮮魚湯的經營初衷:一個大家可以天天來吃飯的地方。

小吃到國宴 用心傳承台灣的味道

從二十多年前開了第一間小吃店,到用辦國宴的態度經營餐廳,再到二次開店,吳朝榮和王惠慧早已跳脫最初單純為了討生活的心態,更背負起傳承台灣味的使命。王惠慧說,在台灣,辦桌菜和酒家菜還是有師傅在做,但來自父母的家常菜很容易因為世代更替就不見,因此他每個月花兩三千元買遍各種飲食書籍來充實知識,並透過研發店內的小菜,復刻小時候的味覺記憶。

不僅如此,打從開店起,他們就把每個細節都顧到,從開發票到員工福利通通做好做滿,因為有了健全的企業體質,才能走穩傳承老味道的每一步。「要把這間店提升、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才有意義。」吳朝榮告訴我們當時開店取名靈感來自諺語家和萬事興,意思是家庭和睦,萬事就興旺,如今,這彷彿正是和興號鮮魚湯的寫照;三年前和家人努力開店的目標達成了,今後大家也將一起把傳承台灣味的夢延續下去。

IMG_0876

攝影:林冠良

就愛開餐廳

就愛開餐廳』是關於如何經營餐廳,以及各式各樣的開店故事。
我們想讓浪漫的人不寂寞、困難的人不孤單。
希望能幫開餐廳的人,找到自己要的方向。

最新文章

文章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