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飯還是吃裝潢?

跟一位新朋友聊到吃,她說:「去餐廳吃飯就是要吃裝潢啊。」我聞言大驚。

  Liz   高琹雯    擁有台灣與美國紐約州雙律師執照,卻投身美食界成為貪吃鬼。部落格「美食家的自學之路」得到美食界關注,並著有《我的日式食物櫃》一書。

Liz 高琹雯 擁有台灣與美國紐約州雙律師執照,卻投身美食界成為貪吃鬼。部落格「美食家的自學之路」得到美食界關注,並著有《我的日式食物櫃》一書。

她進一步解釋,她對於吃並不講究,餐點只要不特別差勁,她都能接受;但餐廳的裝潢、設計,對她來說更具體可見,更可以直接感受其價值,「眼睛就能看到錢花到哪裡去了。」

我不是不能理解這種思維,但我身為一位美食愛好者,吃飯怎麼能以吃裝潢為目的呢?出外覓食自然要以食物好吃為最終依歸,如果食物好吃,我願意忽略空間、菜單等設計上的缺失;如果食物不好吃,空間再怎麼宜人,菜單再怎麼精美,也索然無味。

上述衝突呈現二種不同價值觀,其中涉及一個人對於吃這件事究竟要求多高。當然,食物與空間的關係可以有更細緻的探討,如果食物與空間完美相稱,最好不過;如果未臻完美,該如何取捨呢?

美好的用餐體驗,必須面面俱到

「香色」是一個有趣的例子。香色的空間由開設古董家具行的老闆精心打造,庭院鋪著碎石子地,木桌木椅古樸生動,金屬燭台與白蠟燭更添雅情,法國鄉村景色被移植到台北市湖口街這棟老宅裡。空間佈置的出眾品味,不免讓食物因此被嚴格檢視,肉凍派、花椰白濃湯、橙派等料理,雖非何等驚人美味,但掌握住鄉村風該有的舒心感,由我看來,食物與空間是搭得上的。

已歇業的「慢點餐廳」則令我惋惜。這間由髮廊老闆投資開設的餐廳,找來一位廚藝細膩的女主廚,烹製出來的菜色秀麗雅緻,頗有日本高級西餐的風格;餐廳設計卻宛如普普藝術盛行的美國,天花板鑲嵌了粉藍、粉橘的方形照明,椅子像六〇年代的塑膠椅,女廁磁磚全是藍色點點,連茶杯、咖啡杯的把手都裹上了彩色絨布。把料理與空間分開看,二者都可圈可點,合在一起就是不搭軋。不知道是否因為此緣故,在我造訪後沒多久,慢點餐廳就結束營業了。

說到底,吃飯不只是口舌之事,真正美好的用餐體驗,必須面面俱到。即便在路邊吃熱炒,若無車來人往的嘈雜感便欠一味;深夜食堂若少了刀疤老闆,也沒那麼迷人了。餐廳經營者必須對餐廳定位有通盤的規劃,才能打造出精準到位的作品。(圖片提供:Liz)

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c3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c3 preset

 

就愛開餐廳

就愛開餐廳』是關於如何經營餐廳,以及各式各樣的開店故事。
我們想讓浪漫的人不寂寞、困難的人不孤單。
希望能幫開餐廳的人,找到自己要的方向。

最新文章

文章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