餃當家,來自高雄大寮的眷村味,早期在民生市場裡經營了幾十年現包水餃的生意,2017 年轉而在台北天母開設自己的店面,不僅光水餃就有六種口味,還有各式道地眷村小菜可以搭配,也讓客人川流不息,像這樣的日常型餐廳面對疫情又有何狀況?
餃當家負責人陳昇浩觀察,自疫情發生以來,內用的營收下降了約 8%,但外送及宅配的需求卻成長了 30%,其中又可分為兩大類:第一種為透過外送平台點餐的客人,訂購量上升約一成,由於餃子毛利並不高,陳昇浩選擇推出套餐方案,以水餃搭配湯品來提高毛利;第二種為冷凍宅配,陳昇浩透過 LINE@ 推播,讓已經內用過的客人線上訂購冷凍水餃,銷量提高了三成,讓整體營收不減反升。
把餐點做成食品包 增加銷售機會
看到冷凍水餃的突出表現,陳昇浩當機立斷加碼投資,除了增加人手處理物流,更決定拓展產品線及線上販售管道,「我看到餃子的可能性,它是大家都熟悉的食物,而且還有很多機會和不同產品結合,比如和牛水餃或其他新口味的開發。」除了更多新奇有趣的口味吸引顧客更願意訂購冷凍水餃之外,「小菜」他也沒放過,「我們還想把滷味、醉雞,甚至醬料等其他店裡的菜色作成食品包來賣。」這樣才能讓料理走出餐廳,打破距離的限制,觸及更多消費者,創造更多營收。
透明化製程 就是要讓客人安心
不過,即便現在營業狀況樂觀,也不保證未來的每一天都能順利走下去,陳昇浩認為更該步步為營,而這得回到產品本身來討論:好吃與否是吸引消費者的關鍵,但歸根究柢,食品安全是不可忽略的基礎,「我希望食物從生產到製作的過程是透明的,比如和有產銷履歷的生產商合作,並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製作的過程,讓客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。」儘管這將增加成本與售價、拉高顧客購買的門檻,但也渴望更貼近時下消費者注重食品安全及衛生的趨勢,創造讓顧客安心的感受。
疫情催化了陳昇浩發展餃當家的決心,不因經營順利而鬆懈,也不輕易放棄,「做餐飲的一定都很辛苦,但無論疫情對市場有什麼影響,都只能努力,雖然不容易,但堅持才有機會!」他說。
Tag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