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應新冠肺炎,生活倉廚除消毒環境、為員工量體溫、戴口罩外,還自行拍攝防疫宣傳影片,「疫情爆發,除了提升衛生安全標準,還要考慮人心。」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小姐說,這些都是讓消費者安心的方式,但光這樣,不足以解釋生活倉廚在疫情期間表現亮眼的原因。
成立於 2017 年的生活倉廚以虛擬廚房起家,透過和外送平台合作,提供消費者各式主打健康營養的便當,一份售價 260 元到 600 元不等,至今已在台北及新竹成立四間分店,並在部分分店增設用餐空間,開起實體餐廳。
疫情當前 營收反增兩成
如今疫情肆虐,生活倉廚的整體營收反而增加一點五到兩成,以內湖店來說,平日以上班族為主要客群,而週末則瞄準附近的高級住宅,「原本週末表現沒那麼好,現在因為疫情,大家更常待在家,訂單增加不少,而以往連假訂單量會下降,不過這次二二八表現卻是持平的。」黃小姐說。位於新竹科學園區附近的分店也表現不錯,內用客人僅些微減少,外送訂單則增加兩成,不僅如此,她認為,飲食和其他消費行為不同,食物會對人體產生更多影響,因此生活倉廚決定在疫情期間加碼推出限量養生茶,希望讓大家對健康飲食有更深感受。
化被動為主動 培養品牌聲量
「疫情讓我們注意到更多潛在的商業可能。」黃小姐建議大家可以回溯自家餐廳的商業結構,比如調整產品線或行銷規劃,讓產品不只兌現,還可以應對不同情況,結合品牌力創造更多價值,以生活倉廚來說,由於長期倚靠外送平台為營收管道,因此重點在於如何化被動為主動,所以他們從去年開始做品牌規劃,如媒體曝光、參與市集等,傳遞健康飲食概念,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。
「如果過去一年沒有做這些事培養品牌聲量,現在可能也不會有人買單,自己拍的防疫影片也不會有人看。」讓大家認識品牌需要時間,不過她也說,品牌只是加乘,本質仍要回到最初主張:健康與營養。當本質確立,便能透過不同方式與消費者溝通、培養客群,現在有一半的訂單來自熟客,而疫情更讓大家願意回頭買熟悉的食物,培養多時的熟客與品牌主張在疫情中發揮了關鍵作用。
Tag :